We supply pure organic Germanium powder.

干扰素與鍺

在癌症征服战斗中的鍺疗法

癌征服是總體戰,總體戰表示治療方面以及預防方面的綜合性征服戰。這種想法到最近,更加倍受矚目。僅在10年前,認為癌症是命中注定的疾病,比起考慮預防,更注重於治療,癌症成為人類共同的敵人。但到最近,癌症的神秘面目逐漸被揭開,而且預防比治療更為有效的想法逐漸倍受關注。

那麼,利用鍺所帶有的藥理作用時,會對預防、治療方面所造成怎樣的作用和可能性呢.
在此說明鍺的藥理作用時可能與之前的說明重複,敬請諒解。

日本的Okada博士確立了日本病理學基礎,是榮獲文化勳章的著名學家,他在72歲時接受前列腺癌症治療後,到1971年90歲去世為止,約20年間與癌症共存。 在此記述他的口頭語,供作教訓。

"對於癌症治療,常會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實際上真正能早期發現的人會有幾個? 用百分比來說,其數值極為渺小。因此重要的是預防,事先投入預防藥,防止內在的癌性因子,豈不更為明智?"

"說起預防藥,不能使用具有蓄積作用的藥物,應是服用幾年的長時間也沒有障礙的藥。 ."
在東方古典的良醫、俗醫、時醫的概念中,良醫表示疾病發生之前通過選擇吸取食品來預防疾病的概念,沒有比預防更好的治療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癌症。

鍺在以下幾個方面具備預防癌症的條件。

第一,鍺沒有蓄積作用。由於藥品直接影響人的性命,因此應確保有效性和安全性,這是不容置疑的,這屬於藥物療法的基本常識。
關於鍺的安全性,如前項所述,在嚴格的毒性試驗及臨床實驗確認了沒有毒性、沒有蓄積作用,因此連續服用也不會有因而產生的藥害。

第二, 作为预防药物长期连续使用,就能提高生物体的免疫力,即使致癌物质侵犯,也不会容易形成癌化。
致癌物質的80%以上是圍繞我們生活環境的化學物質。由此看来,可以说我们生活在致癌物质中。如果能夠避免這些致癌物質,被癌症所侵犯的危險率就會降低,但也不能與社會斷絕關系,進入深山溪穀中隱居。如果是謀求正常社會生活的現代人暴露在這些汙染環境是無可奈何的,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所在。就說抽煙,“雖知其危害,但不能斷絕的懦弱感會自尋癌症。”

致癌物質侵入人體並癌化的過程有兩個階段,即對細胞誘發癌症的“開始階段”和促進細胞癌化的“促進階段”。此“癌症發展的兩個階段說”是1944年以色列的Berengram博士提出的,發表當時沒有受到矚目,但最近隨著對癌症免疫療法的關注,再度受到了矚目。接觸同樣的致癌物質時,有發展到癌症的人,也有自行免疫力的人,其理由至今沒有弄清楚。只是作為假說,提出遺傳或體質等,但那只是假說,沒有得到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最近得到關注的就是免疫療法。

例如,最近放射線療法或化學療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手術技術再怎麼好,也不能切除所有的癌細胞,因此醫生會預言其一小部分癌渣會再發。但不是一定會再發,也有不少人可以根治。這時,大部分醫生會炫耀自己的手術技術,但實際上,殘渣癌細胞是通過人體自身培養的癌症抑制力-免疫力來殺滅或抑制的。

如上所述,癌症根據生物體帶有的免疫力自然治愈。此免疫力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態或年齡等有所不同,但所有生物體都具備這種免疫力。
有句俗話“男人都是賊”,家裏有婚齡女兒的父母都是這樣擔心女兒的。生物體的警戒心也非常徹底,不僅是病菌,對與自身體內的蛋白質不同的異種蛋白質也會呈現排斥特性。

癌細胞也同樣,對正常生物體來說,因為癌細胞是異物,只要發生,生物體就會開展驅逐這些癌細胞的抵抗運動。这时癌細胞越小,抵抗運動就會更加有效,變大後就不容著手。如同化膿之前服用抗生劑,火勢蔓延之前滅火容易。同樣道理,事先加強生物體的抵抗力,這就是癌症的免疫療法。

火勢還能用肉眼看得到,外部的化膿現象也可通過肉眼辨別。而癌症與火焰不同,它無聲無息,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生物體內的現象,這就是難題所在。即使是內部現象,只要能早期發現,就能提高治療效率,但到現在為止,發現癌症的方法只有診察。

理論上,超過40歲就需要每年進行兩次體檢,但實際上,到底有百分之多少的人經常接受體檢?由於沒有確實的統計,不能斷定,但受診率高的胃癌也未及一位數。那麼,偷偷入侵的癌症進行細胞癌化後處於“促進階段”時,總動員生理防禦機構來進行防禦,是否會有效呢。還不如,事先加強生物體抵抗力,這就是免疫療法,而且加強抵抗力的藥物就是鍺。
尤其,在鍺的作用中,重要的是誘發生物體內的幹擾素,抑制病毒的增殖,此作用今後也將對癌症治療有很大的幫助。

展望鍺在癌症治療方面的作用,
化學療法的夢想是,開發一種抗癌劑,它對人體正常細胞完全沒有任何副作用,只攻擊癌細胞並殺滅癌症。到目前為止,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這種“夢幻的抗癌劑”。 曆經幾十年的曆史,一時得到“夢幻之藥”之稱的抗生劑,但人類到現在還沒有發明可選中靶標來攻擊的抗生劑? 實際上,作為'夢幻的抗癌劑'受到很大矚目的就是幹擾素。對各種各樣的病毒性疾病有效,且對癌症也有效,因此倍受矚目。

但,在此必須指出,雖說是幹擾素,但它有兩種。一是直接將像鍺一樣具有誘發幹擾素能力的成分注入體內,在體內生產幹擾素而形成;二是通過“體外培養”而形成的幹擾素。
一時,以“癌症特效藥”、“夢幻的神藥”等掀起了幹擾素旋風,但這只是通過“體外培養”形成的幹擾素。

期待越高,失望也越大。人們過於期待到現在還屬未知物質的幹擾素,擔心其失望可能會越大,因此對幹擾素的警戒論也逐漸被提出。

雖然幹擾素對各種各樣的病毒性疾病有效,對癌症也有效,但對人類疾病有效的幹擾素原則上應是在人體細胞內培養的。由於生產幹擾素所需的原料有限,很難大量生產,甚至不能進行充分的臨床實驗,這就是現實。

因此,所有癌症患者都希望投入幹擾素,但目前階段不能投入給所有人。
例如,對一個病毒性疾病患者有效的幹擾素投入量為1千萬~1億單,但在2萬ml的血液中精制的幹擾素僅為2千萬~5千萬。假設從每人身上采取200ml的血液,需有100名獻血人才能生產一人份幹擾素投入量,這在連輸血用血液也不夠的現實上是否可行呢?

锗与人工干扰素

可以說在幹擾素重要的是分子結構。為了讓人工幹擾素具備人類癌症的效果,其分子結構應與在人體內生成的幹擾素相同。但是很遺憾,合成幹擾素與體內生成的幹擾素不同,合成幹擾只是重現了其中的幾個小部分而已。

就說鍺,不知道其中的哪一個角度、哪一個部分起到Inducer作用,只知到現在還未知的奇妙分子結構涉及於此。因此,合成制造幹擾素終究是仿造品、類似品,不能是人體本身的幹擾素。

從原本藥物的發展方面來看,發現藥效後才會隨即附上其作用的理論根據。

在某種實驗出來這樣的結果,因此投入於人類的方式形成主流。但動物實驗結果好,不一定能保障對人體好,動物實驗結果沒有藥效,不一定對人體沒有藥效。

並且,完全沒有毒性的藥,能夠真正對人體起到效果,這也令人質疑。

因為,說沒有任何毒,反過來也就表示沒有任何效果。那麼,您可能會反問怎樣才能聚集淋巴球或巨噬細胞。

在此,並不是主張有毒性才能成為藥物,只是認為需要找出可以動員淋巴球或巨噬細胞等作用的某些物質。其某些物質如果是惡毒的惡漢就有些困難,其惡毒應處於允許的範圍,也就是說至少應是必要惡。

干扰素的药效

發現幹擾素已有30多年,但瑞典的Garorinsik醫院的Strand博士從1952年到 1973年向惡性癌骨肉腫患者33名投入幹擾素後,發表了其經過,受到了矚目。
根據他的報文,被診斷為肉芽腫後過3年後投入幹擾素的患者的壽命達到了未投入患者的兩倍,給予了各國學家很大的沖擊。除此之外,只有使用於試驗方面的例子,發表的證例很少,統計上其有效性也未得到確認。

癌症研究雖然是很難的事情,但也是須有人做的事情,必須要達成的課題。

最近通過報紙或廣播等媒體,常能聽到關於癌症的“大發現”,但其中一半,哪怕是一半之一半是真正有用的大發現,癌症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那樣。

或許是對癌問題的期待值過高的反證,但我國一旦出現新抗癌劑的新聞報道後,與科學實體無關,很容易把期待和未來相轉為實像化,這有些危險。因此,鍺,即使有作為抗癌劑的可能性,也不能作為特效藥誇誇其談。但作為治驗藥,希望投入的人都能購入,正在響應很多患者的需求。在這點,比幹擾素更具現實性。

锗是干扰素的Inducer。與氧素替代物作用的研究不同,作為Inducer的正式開始研究是最近的事情,今後將對作用的實態、制劑的改善、投入法等進行檢討,作為新穎的有望治療法具有其關注價值。

抗癌劑應不是實驗動物有用,而是應對人類的癌症有效,這是鐵的事實。但到現在為止,沒有完美無缺的抗癌劑。因為,癌症有個性,如同人類的相貌各自不同,癌症看似雖然相似,但其性質各有不同。因此癌症治療劑,其種類越多,就有助於進行多樣的治療。

現在開始的癌症治療要求綜合性治療。用拳擊作比喻,雖然 KO擊很重要,但 KO擊不是那麼容易的,雖然自己的技術重要,但需要對方站在那位置被擊倒才算成功,因此,經10~15場利用小技術認真得分後,趁機用KO擊結尾,就是錦上添花。鍺也在進行各方面的基礎研究,怎樣與實際臨床結合是問題所在。KO擊之前通過認真的得分,考慮與其它治療法的均衡後才投入,這就需要像在韓醫妙味一樣的小心翼翼。